Value

不斷創造.越活越有味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560Club新聞】失智共照中心 明年3月上路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預計明年一月公告、三月正式上路,希望廿二縣市都能有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四年內讓全台三六八個鄉鎮都有一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對此,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昨(二十七)日表示,希望能漸進式的建構服務。 

以失智症的盛行率八%來估算,全台約有廿六萬名失智人口,其中極輕度佔四成,輕度佔三成,極輕度跟輕度就佔失智人口的七成,然而其中有九成失智症患者並未獲得應有的照護,僅中重度的失智症患者能獲得。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也表示,長照應是緩和失能、認知促進、延緩失智,才能減輕長照的負擔。

從預防照顧出發,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未來每間照管中心都會有一名具備失智症相關知識的的照管專員,盼藉此找出極輕度、輕度失智患者,提供服務,延緩失智病程。 

另,在資源不足的地區發展廿六個樂智據點,其中五個具有失智共照中心的量能,未來也將這五個據點納入失智共照中心裡。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相關報導: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560Club 趨勢】益智桌遊——曼卡拉Mancala


桌遊正流行,老少咸宜還能增進感情。一個人玩拼圖,打麻將最少要三個人,兩個人呢?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種兩人玩的小遊戲「曼卡拉Mancala」。這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興起的桌上小遊戲,但其實它來自非洲。它使用棋盤和彩色鵝卵石當棋子,可訓練玩家的專注力和分析能力,讓大腦越玩越靈活!
曼卡拉是什麼?
簡單地說,就是玩家想像自己是農人,正在播種的桌上遊戲。曼卡拉又叫卡拉、播棋或非洲棋,阿拉伯語是搬運之意。
玩法是兩人對弈,不斷搬移種子(棋子)並放進棋盤上的坑洞之中,如同播種一般。這個遊戲在非洲和中東地區流行,原始的玩法很隨興,兩人一起,只要在地上畫出棋盤,收集小石子就能進行。
曼卡拉怎麼玩?
網路商店都找得到各種精美的棋盤棋具,當熟悉玩法後,也可用現成的東西來替代。
準備道具:
  1.  一副棋盤的左右兩端各有一個大的卡拉kalah,中間區域分成兩排,又各有六個小坑洞。AB玩家雙方擁有靠近自己那一側的六個坑和右手邊的卡拉kalah
  2.  卡拉kalah就像是收銀機的概念,收進卡拉kalah裡面的種子(棋子)越多分數越高,以種子的多寡來定勝負。
 遊戲規則: 
  1. 遊戲開始前,先把種子平均放進12個坑中,每個坑放4個種子(請自由增減)。 
  2. A玩家先從自己這一側任選一個坑,把該坑中的4個種子全拿在手上。然後以逆時針方向、一個坑放1個種子的原則來播種,把手中的4個種子依序放進其後的坑或自己的卡拉kalah中。
  3. 把最後1個種子放進坑中後,必須把該坑中全部的種子拿出來,再用同樣的原則繼續播種——把種子放進其後的坑中,當遇到B玩家的卡拉kalah時則跳過。
  4. 要是A玩家手中最後1顆種子落在自己的卡拉kalah裡面,就獲得一個機會,可再次從自己這一側任選一個坑重新開始播種。 
  5. 要是A玩家手中最後1顆種子落在一個空的坑中,就表示這一輪到此為止,換B玩家了。 
  6. B玩家的玩法同前。
  7. 12個坑都空了,就表示遊戲結束,AB玩家開始計算自己的卡拉kalah中有多少種子,種子比較多的人獲勝。
教學影片:
 這裡有曼卡拉的教學示範
(英文解說,抱歉暫時找不到更好的版本。)
 
老人家玩曼卡拉的好處
曼卡拉玩起來需要動腦,要獲勝沒那麼容易。但在遊戲過程中,決定播種的數量就是一種策略運用,能增進大腦認知能力。而且透過手部關節的活動,可讓老人家手腦並用。 
桌遊活動不只是流行而已
桌遊活動範圍很廣,選擇多,只要能在桌面上進行的項目幾乎都包含在內,像麻將、拼圖、撲克牌、疊疊樂、快手小珠等,玩家可選擇難易程度適合自己的遊戲。最棒的是不受天氣和地點的限制。 
桌遊對健康有益:
  • 改善認知功能
訓練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規劃能力等。
  • 提高社交動機
桌遊活動能增加人際互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減少老人家的孤獨感。
  • 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根據法國一項稱為paquid世代研究指出,玩桌遊的老人可減緩認知上的衰退,憂鬱現象也較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較少。(資料來源
每天15分鐘的桌遊活動,持之以恆就能產生改變。每天一兩個遊戲,會讓腦神經更活躍。有句話說,要活就要動,同樣也適用於大腦。反覆、定期訓練大腦,就是一種最佳的保養方法。
相關連結: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560Club健康生活】玩音樂交朋友,活絡大腦


學音樂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也有很多人覺得音樂填補了生命中的遺憾,讓他們找到新的熱情和寄託。然而,很多人會問,過了一定的年紀,還能學習樂器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學習語言一樣,成年人在步入熟齡或退休後才開始玩樂器,如今相當普遍,而且有的人可以為孫子彈奏生日快樂歌,有的人還能達到演出級的水準,成績斐然。
 
迷思:學音樂有沒有關鍵年齡?
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蓋瑞馬庫思Gary Marcus說,上了年紀就不能學樂器的想法是錯誤的,也沒有所謂學習音樂的關鍵年齡。一般來說,成年人可以學習樂器,只是需要更多時間,漸進式地完成目標,他們一樣可以學得很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馬庫思過去對任何樂器都一竅不通,直到40歲生日那天才決定開始彈吉他。他把自己的學習體驗寫成《初學吉他》Guitar Zero一書,吸引很多跟他有一樣經歷的讀者,其中506070歲以後才第一次接觸樂器的人比比皆是。

熟齡者的優勢
  • 動機強大
學習樂器需要相對良好的記憶、視力和聽覺,這點熟齡者是比不上年輕人。但熟齡者比較了解自己,容易建立一套自我的學習風格,也就是說他們更懂得尋找學習動力。
  • 理解力高
熟齡學習者的另一個優點是生活經驗豐富,使他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什麼是音階,什麼是和弦,以及它們如何相互關聯。
  • 自我激勵
第一次學音樂難免會有感到沮喪的時刻。當自己彈出來的音符,跟想像中的旋律形成強烈的對比時,的確很難面對。不過,這種拙劣的輸出也有可能激發意想不到的潛能。

有些熟齡者甚至喜歡設下高一點的門檻,他們對自己的期望直接激勵他們的表現!

專業的音樂老師表示,只要練習達到一定的時間,熟齡學生毫無疑問趕得上年輕學生。僅管熟齡者在學習音樂時,需要花更多的腦力來完成工作,大腦活動更為激烈,但這樣反而能同時達到刺激大腦的效果。

玩音樂好健康
  • 刺激大腦
研究顯示,音樂能刺激大腦,增強熟齡者的記憶。南佛羅里達大學音樂教育助理教授珍妮佛布戈斯Jennifer Bugos,以60歲至85歲,毫無學習音樂經驗的成年人為對象進行測試,發現在每個月的鋼琴課程後,他們的記憶力、語言流暢度等能力都有所提高。
  • 放鬆肌肉
隨著年齡增長,雙手之間的協調變得較困難,而學習音樂能幫助熟齡者放鬆肌肉,起碼讓他們意識到手部關節僵硬的問題。此外,規律的練習會形成一種運動策略,等同肌肉或關節每天都能活動活動。
  • 有益社交
以一週一次的音樂課來說,熟齡學習者在一起聚會、聊天、分享音樂,音樂教室就是一個現成的社交空間。當學員們共同學習、合作演奏時,也同在關注別人的表現,每個人都會提高敏感度,並做出互補的選擇;心理上則會產生歸屬感,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

樂器本身就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吉他、長笛、鋼琴、鍵盤......只要你欣賞它們的聲音或外型,就是一個開始的好理由! 彈奏樂器時人會更專注,也有人覺得每天練習一小時,彷彿進入冥想狀態般,心情平靜舒暢。當學會了一首曲子,腦中還會不斷回想它的美好。學過的人總是說,你最少要給自己一次嘗試的機會!

相關連結: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