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不斷創造.越活越有味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560Club健康生活】提醒家人~生活中做好防跌


年關將近,意外跌倒事件卻接連發生。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因跌落樓梯而致重傷,驟然離世。歌仔戲資深藝人小明明也因在自家浴室跌倒,送醫急救後不治。這兩件不幸的新聞再次提醒我們,不要輕忽意外跌倒的嚴重性。

從國民健康署的資料來看,跌倒占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僅次於第一位的交通事故。此外,高達六分之一的老年人曾有跌倒的經驗。跌倒引起的傷害,嚴重者如骨折或頭部外傷,會提高生病和死亡率。也有老年人因曾經跌倒而產生恐懼感,慢慢喪失行動能力。所以,跌倒除了對健康造成相當大的風險以外,有時也不只是扶起來就好那麼簡單。

至於老人最容易跌倒的地點,包括自家浴室內或家俱旁,還有住處以外的路邊如人行道,及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可見,老人跌倒不但常發生,發生的地點也都在一般人日常活動範圍內,因此隨時留意腳步,警覺周圍環境夠不夠安全,是必備的基本防跌意識。


回過頭來看看發生事故的場地。大飯店的空間比較寬闊,常見開放式的出入口或樓梯,地板一般也都打了腊,加上燈光干擾,的確容易造成滑倒或摔傷的可能。而喜宴的場合人多熱鬧,人情緒高昂時難免會疏忽腳步,更何況上下樓梯時本來就容易發生跌倒的意外。

而在一般人家中,浴室不一定加裝防滑扶手,或鋪設止滑墊,室內也常有地板高低不平或門檻有落差的情況,而且一般人在自己家中比較放鬆,這些都是引起摔傷、跌倒或扭傷的不良因素。

為了安全,不論在家中或公共場所,尤其是在移動的情況下及處於濕滑的地點,一定要放慢腳步。


意外事故往往說來就來,似乎不可預測,但為了自己和家人著想,我們可以怎麼預防? 

提醒自己只走「康莊大道」
 隨時留心凹凸的地面、轉角、堆積的雜物家具,走樓梯要扶扶手,經過暗處要扶著牆壁,起床或起身時先坐穩了再站起來等等,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並不是不知道,只是忘記了。 

持續做「安全的運動」 
活動筋骨、訓練反應就要持續運動,但熟齡人士在做運動時應該以安全性為優先考量,尤其是有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抽煙、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等危險因子的人。

規律和兼顧安全的運動像瑜伽、太極拳、游泳,及各種伸展運動,能保持肌肉關節的活動能力,增進肌力,提升平衡感,減少跌倒發生。 

留意藥物「致跌成分」 
請檢查一下平常的用藥,是否含有致跌成分或有副作用?聽從醫囑用藥、諮詢藥師才安全 

挑選一雙好鞋 
挑選鞋子一定要親自試穿。不用鞋帶的鞋子相對安全。再檢查一下常穿的那幾雙鞋,底都磨平了就表示該買新的了! 

有句話說:「我們需要我們的身體,遠超過我們的身體需要我們。」人的一生經歷生長期、健康自立期、部分障礙期到臥病在床期,我們都希望能延長健康自立期,盡量不要臥病在床。那就更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才能有幸福和生活品質可言。

相關參考資料: 
《創齡》,立緒出版 
《當爸媽過了65歲》,先覺出版

相關連結: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560Club新聞】歲末年終大掃除 渾身痠痛患者激增3成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7/01/17
農曆新年越來越近,許多民眾趕著進行歲末年終大掃除。不過,壢新醫院昨表示,最近天氣轉冷,肌肉比較緊繃,很多民眾大掃除竟掃出一身痠痛,醫院求診患者還激增三成。運動醫學科醫師吳順堯提供終結「三大疼痛點」小撇步,同時大掃除前後暖身、冰敷不可少。

長時間持續用力或是突然劇烈動作,都可能造成肌肉過度使用或拉傷,以致於痠痛纏上身。吳順堯醫師根據民眾就醫的痠痛情形,分析年終大掃除的「三大疼痛點」,最常出現在肩頸、手腕手肘、下背部等三個部位,平常活動量不多的婆婆媽媽更容易發生。

吳順堯醫師指出,刷洗廚具衣櫃或擦拭玻璃,長時間仰頭、手臂抬高用力,就可能引發旋轉袖肌腱發炎,進而造成肩頸痠痛;長時間拖洗地板、擦桌椅,手腕或手肘肌肉與肌腱過度使用,很容易引起痠痛;為了清掃大型傢俱底下陳年灰塵,挪動搬移重物時猛然用力,可能造成下背脊柱韌帶或肌肉拉傷、撕裂。

針對大掃除常見的「三大疼痛點」,吳順堯醫師建議利用小物來避免或緩解不適。對於肩頸部位,民眾可以佩戴軟式頸圈提供保護;擦拭地板桌椅,手肘或手腕容易痠痛,可以使用護肘或護腕,甚至使用彈性繃帶纏繞手腕,以便避免肌腱過度摩擦。

挪移物品時,可以使用束腰固定於肋骨以下、骨盆以上,可以避免下背部過度活動,天氣冷也可以保暖。另外,如果習慣跪著擦地板,建議使用護膝來避免膝蓋滑囊急性發炎。

不同強度的清掃工作就像是輕微運動,所以打掃之前應該要有暖身活動,可以先在家裡步行幾圈、輕甩手臂、扭腰擺臀,做足身體暖身工作。上年紀或平日活動量較少的民眾,建議可以將清掃工作分配數日完成,不要集中在一天之內做完,以便避免肌群過度使用。如果痠痛已經發生,此時可以冰敷緩解症狀。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560Club新聞】《不可不知》照顧失智症患有技巧


Photo credit: Kalvicio de las Nieves via flickr/ CC BY-NC 2.0

【記者連翊君】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而東亞地區的失智症盛行率為6.99%

雙和醫院精神科醫師林佳霈表示,失智症患者除認知功能變差外,病程中也常常伴隨許多的精神行為症狀,例如東西找不到就懷疑被偷走、反覆詢問相同的問題等等,往往造成家人壓力增加及生活品質下降。

失智是一種疾病現象而非正常的老化,失智症患者因為腦部功能衰退,生活和自理能力則會出現明顯的影響。林佳霈說,家中失智長者若遇到一些狀況時,單純以藥物控制,還需要考慮患者是否可配合服藥、藥物的副作用,以及藥效可能不盡理想等問題。因此臨床上,透過非藥物的照顧介入調整也一樣重要。

「要善用病人健忘的特性,適時轉移注意力」:失智患者容易因為小事或誤會而生氣,最常見於患者懷疑東西被偷時。此時若直接與患者辯解或指正,只會更容易激怒患者。建議可利用其記性不好的特性,適時轉移注意力,以改善患者情緒。

「要簡短的語言、和緩的動作,以手勢或文字協助」:失智後對外界判斷的能力下降,太複雜的字句或動作都容易引發患者誤解。建議溝通上多用簡短的語言,講話速度及動作也要放慢,另外患者可能同時有重聽,所以必要時需要再加上手勢或是文字書寫協助溝通。

「要先說再做,有合理的期待」:對失智患者先說明我們希望患者配合的事情,再邀請施做,可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及自信心。而照顧者也要知道患者生病前後能力的不同,不能再期待患者與過去一樣,否則只是增加照顧者自己的挫折感。

林佳霈表示,照顧失智症患者往往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提醒照顧者一定要對疾病及照顧技巧有所了解,家中親人一起分擔責任,並有情緒支持抒發的管道,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這樣的失智照護才能長久。如有進一步疑問或需求,可再與醫師作相關諮詢。

台灣新生報
  
相關連結:
失智症關懷專線電話
0800-474-580
家庭照顧者服務專線
0800-580-097
照顧者服務交流網
   https://goo.gl/ReGYry
衛服部失智服務專區
https://goo.gl/m88Fa0
長照服務資源地圖
   http://ltcgis.mohw.gov.tw/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