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圈雖被歸類為洋食,但台灣人對它並不陌生。台式甜甜圈隨處可見,是台式口味的代表之一。大街小巷推車上的雙胞胎、甜甜圈,廟口的沙拉船三明治,市場裡的脆皮甜甜圈……「糖粉油炸麵糰」的滋味大家都很熟悉,說是國民點心也不為過。
洋甜甜圈登台
至於進口甜甜圈,算一算要追溯到80年代。1985年當時名為「唐先生圓圓圈」的Mister Donuts在台北開了第一家店,首日就賣出一萬個左右的甜甜圈。更早以前,則有中山北路的芝麻街甜甜圈。
副產品「排隊文化」
20世紀末的葡式蛋塔、21世紀初的日式甜甜圈相繼接力,同時造就了「排隊文化」這項副產品。排得越辛苦,得到的滿足感越強烈,吃的時候越幸福。排隊在上世紀是一種嘗鮮、炫耀的心理投射,本世紀儼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不分男女老幼,排隊中不忘悠閒打卡。如今任何話題產品上市,台灣人依然都要排他一下。熱潮過後能不能歷久不衰,又是另一回事。
新開幕的美式甜甜圈連鎖店讓排隊人潮重現,看似趕流行的症頭,實則說明不管是美式還是日式口味的甜甜圈在台灣早已生了根,絕沒有水土不服。
誰發明了甜甜圈?
19世紀美國緬因州的一名少年韓森克羅奇特,看見媽媽辛苦炸麵包,中間卻老是不熟,於是想出把麵包中間挖空的點子。
相關資料來源:〈民生報〉(1985、199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