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不斷創造.越活越有味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560Club新聞】認識活躍老化 積極面對老化

Photo credit: Rachel Sarai/ flickr/ CC-BY 2.0

進入高齡社會,「活躍老化」是每個人都要有的觀念,有意識地從享受生活著手,不管是保持運動習慣、學習新事物、注意養生、享受美食、定期旅遊等,都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另一方面,對於各種伴隨而來的老化現象與疾病,則要有正確的認知與積極面對的態度。這需要整個社會一同來關注。

《社論》失智症的迷思與挑戰

560Club 
轉載自台灣新生報
資料來源:http://goo.gl/aWWIHf


台灣人口高齡化,各種老年疾病日漸盛行,然而大家對於相關的疾病仍然相當陌生,或者在坊間流傳各種錯誤的說法,延誤就醫或者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其中,特別是有關「失智症」的誤解特別多。

「失智症」即是過去常說的老人癡呆症,不過事實上這個名稱也正是它常常造成誤解的原因。事實上,失智老人可能一點也不「癡呆」,一般來說都要進展到中晚期才會進入認知嚴重障礙的程度。相反地,大多數「失智症」的失智老人往往保有一部份的日常功能,特別是原本相當專長的領域。失智老人「癡呆」的稱法不僅有污名之嫌,也無法清楚認識失智的本質。

其次,失智症也不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的確,年齡是造成發生失智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約有大約百分之五到十的失智率,不過失智中年人也並不少見。許多早發型的失智症常常和頭部外傷、腦中風或者額顳葉失智有關。

常有老年人發覺自己變得比較健忘,比如忘記關瓦斯、帶鑰匙出門等,然而這些症狀也不見得就代表失智症的發生,這些狀況也可能發生在健康的年輕人身上。事實上,老年人的記性變差是普遍的趨勢,然而失智除了牽涉了一般所知的記憶力之外,更牽涉了情緒表達、語言能力、空間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多面向的評估。同時,短期或者偶爾發生並無法診斷為失智,一般來說持續症狀需要超過半年。

另一方面,老年人失智常常被視為正常而容易被忽略。比如說,家中爸媽變得情緒不穩定,喜歡罵人,或者變得比較幼稚不講理,常會被認為「反正人老了就是這樣」,因此延誤了診療的時機。其實,老年人的情緒和個性不太容易在短期間有很大的變化,若原本內向的人變得突然多話起來,那麼可能便需要近一步評估了。

最後,也常有民眾對失智症治療有不正確的迷思。譬如有人會認為反正人老了就會失智,並不需要特別處置,或者認為失智症目前並沒有藥到病除的特效藥,也不須處置。確實,目前並沒有針對失智症有效的神奇藥丸,不過仍有許多相當先進的藥物正在發展,經過醫師評估診斷後,健保已提供給付。此外,失智症確實需要跨領域醫療團隊的詳細診察後才能確診,包括病史、認知功能、神經心理等,絕不是自行在家裡臆測判斷,錯誤的判斷往往延誤其他疾病的診療。

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疾病患者增多,醫界開始積極地發展更完整的評估與診療工具,而藥廠更是積極研發新藥。政府對高齡人口健康照護的花費提升傷透腦筋,此外針對愈來愈多的失智人口,至今台灣仍未發展出比較完整的照護模式。

或許哪天會有新藥問世,能夠完全治癒失智症,然而愈來愈多的慢性疾病告訴我們,老化和疾病的界線不再一切二分,「神奇藥丸」再怎麼神奇,也沒有辦法拯救社會照護失靈的危機。失智症不僅僅是民眾個人的老化威脅,更絕對是接下來全球政府攸關國力,不容忽視的關鍵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