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不斷創造.越活越有味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560Club復刻記憶】La raison d’être - 智能腕錶求生記

Photo credit: Nikos-p via flickr CC BY-NC 2.0
(G-Shock自80年代起成為街頭主流,至今仍受歡迎。)

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的流行,讓非機械錶一度失寵。2014穿戴裝置當紅,非機械錶大翻身,以智能腕錶的定位活了過來。

70’s「計算機手錶」
早期的電子錶功能單純,除了計時、計算以外,賣點還有內建的小遊戲。

80’s「腕上電腦」
進入80年代,當平價休閒的Swatch、復古耐用的G-Shock廣受歡迎之際,智能腕錶也在悄悄萌芽。
80年代的電腦熱帶動之下,Seiko推出Wrist Information System系列,嘗試把電腦的概念套在錶上。它附有一個小型鍵盤,可以輸入文件。以現代的眼光來看,輸入相當不容易,猶如在「點字」。

90’s「傳呼手錶」
Casio1987年推出TM-100音樂手錶,可接收廣播訊號。Seiko1990年推出 Receptor,也有同樣的功能。Swatch1991年推出Beep,可在歐洲地區使用。

21世紀以後 從雛型到分身
FossilPDA手錶」、SWATCHPaparazzi」(微軟SPOT技術)、Sony「藍芽手錶」等相繼出現,功能包括與PDA資料庫同步,看氣象新聞,傳輸SMS訊息或音樂等,已可看出智能腕錶的雛型。

如今技術越來越進步,智能腕錶還有分身:
l  智慧手機的遙控器
l  運動與睡眠管理系統
l  照護產業的雲端管家

一錶萬用、隨時待機連線的時代來臨,高端智能腕錶不再只是007詹姆士龐德的虛擬道具,它即將進入一般人的生活。


參考資料:
WikiPedia
bhtooefr.org (The history of the smart wat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