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不斷創造.越活越有味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560Club新聞】《不可不知》心房顫動可能造成中風

◎記者 蘇湘雲 2016/09/02   
「從剛開始持續十分鐘的胸悶,手強烈酸痛甚至痛到下巴、腳筋,到後期躺在床上整個床都激烈搖動,心臟不停咚咚咚的跳,我才知道這個病有多可怕!」

今年57歲的張女士,為便當食材店老闆,三餐不定時且睡眠時間短,但因平時有規律運動,也沒有心房顫動的家族史,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心臟疾病,但在4年前突然出現心悸等心房顫動症狀,有時半夜睡覺時胸悶、手臂及下巴感到嚴重痠痛,甚至全身像中邪一樣不自覺抖動,症狀持續半年,因睡眠品質不佳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起初以為是鬼壓床沒有就醫,後來症狀越來越嚴重,決定就診,後來經診斷發現是陣發性心房顫動,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後接受電燒治療,終於解決長久以來的不舒服。

心律不整是許多心跳不正常情形或疾病的集合名詞,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醫療政策與媒體公關委員會暨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永國副主委解釋,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這些都屬於心律不整,其中最常見且最重要、甚至造成中風的心律不整就是「心房顫動」。

何謂心房顫動?林永國主任指出,心房顫動是因異常快速的電氣活動所導致,主要症狀包含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等;主要原因為心臟老化,其他如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疾病患者也容易同時罹患心房顫動。

林永國主任補充,心房顫動主要分為陣發性心房顫動:以短暫、間歇性發作形式出現。異常節律通常在短時間內便回復正常,數秒至數小時不等,最多七天。持續性心房顫動:不會自行回復為正常節律,必須透過藥物治療。心房顫動症狀持續超過一年,稱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

林永國主任指出,由於心房顫動初期症狀發生時十分短暫,約持續幾秒或幾分鐘就能舒緩,且深呼吸就恢復正常,症狀不明顯,經常被民眾忽視。但心房顫動是一種 「進行式」的疾病,若開始為「陣發性」卻輕忽不治療,恐導致病情惡化,轉變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促使發作更為頻繁,每次持續時間也會更持久。

林永國主任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心房顫動症狀,切記及時就醫,因為當發展為持續性時,治療將更加困難也易導致中風、心臟衰竭和疲勞、頭暈及呼吸短促等其他症狀。 


台灣新生報 


新口服抗凝血劑 防腦中風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6/09/08 
在台灣,心房顫動每年新發人數約29千人,推估超過23萬人為心房顫動患者;過去傳統口服抗凝血劑藥物雖能降低腦中風的總死亡率,但其治療範圍卻非常狹窄,患者必需定期檢測以確保劑量適切,且服藥禁忌多,國立陽明醫學大學內科教授江晨恩醫師表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較傳統口服抗凝血劑藥物(華法林)無論是中風、死亡率、顱內出血風險都要低。

在台灣,平均40歲以上有1/4的機率會罹患心房顫動。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詹益欣表示,心房顫動是由於心房發生快速顫動而無法正常收縮,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動,並在左心房形成血栓,當血栓順著血流進到腦部,造成腦部血管栓塞時,就會引發腦中風。其死亡率較未罹患心房顫動者高2倍、住院率高3倍、而腦中風的發生率更是提高5倍。

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心房顫動患者若未接受抗凝血劑治療,平均3.4年之後有12.7%的患者會發生中風。詹益欣醫師表示:「預估中風及其併發症住院總醫療花費,佔健保支出的第5位!」

詹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會造成血栓,併發腦中風、心肌梗塞、動脈栓塞等疾病,尤其會提升5倍的腦中風發生率。過去傳統口服抗凝血劑藥物雖能降低腦中風的總死亡率,但其治療範圍卻非常狹窄,患者必需定期檢測以確保劑量適切,且服藥禁忌多。

據統計,國人中風死亡率約每十萬人有47.6%,且每年會造成約16千人日常生活失能。詹益欣醫師表示,預防血栓可以遵從二步驟:第一,心跳超過每分鐘 100次且完全不規則,可能是心房顫動症狀;第二,確診為心房顫動後,若屬中風風險高的患者,需接受口服抗凝血劑藥物,不可自行停藥。

有效預防腦中風,又能降低出血風險的治療選擇,目前有第四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自九月一日起健保給付生效。 


台灣新生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