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享受美味的同時,又能兼顧身體健康,正是中醫藥材的特色,也是所謂「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的概念。
中醫藥材取之於自然,若食用得當,對現代人的文明病、慢性病等,效果溫和又較無副作用。因此中醫藥材不但不褪流行,還可說歷久彌新,隨著時代改變,繼續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中、下品
這個分類並非絕對,也有例外。但大致來說,上品類可久服、多服,大部分亦無毒,對人體有滋養的效果。上品類藥材有人蔘、大棗、枸杞等。中品類要酌用,有的有毒。中品類藥材有沙參、五味子、百合、黃連等。下品類多有毒,為治病用藥,例如巴豆、附子等。
四性五味
所謂四性為寒溫熱涼,五味為辛甘酸苦鹹,選擇藥材時,性味必須一併考量。
歸經與引經
歸經是指藥材在體內所生的作用,藥材的藥性跟藥味各自對應哪些經絡,都有一定的歸屬。而有些藥材稱為引經,是因為它的作用在於引導其他藥材進入其所屬的經絡。
升降浮沈
人生病的部位可分為上、下、表、裡,病勢變化則有向上(如咳嗽)、向下(如腹瀉)、向外(如盜汗)、向內(如畏寒)之分。病勢向上者用「降」藥,病勢向下者用「升」藥,病勢在表者用「浮」藥以使之發散,病勢向內者則用「沉」藥以使之收斂。
現在就來看看幾種常見的藥材:
人蔘 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經,對食慾不振、疲倦、脾胃虛弱、失眠等有益。
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助於健胃養脾、安眠、緩解更年期綜合症,日常可當零嘴食用。
山藥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能夠健脾、治腹瀉、虛咳,可入菜、入湯食用。
川貝母 味甘苦、性微寒,歸心、肺經,一般常用於止咳化痰、爽聲潤喉,可與雪梨、冰糖同煮。
決明子 味甘苦鹹、性微寒,歸肝、大腸經,現代人常常面對電子螢幕,眼睛功能衰退早,決明子可保護眼睛。
枸杞 味甘、性平,歸肝、肺、腎經,有補陰之效,對止暈眩、潤肺也有好處。
當歸 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可補血、調經,提振元氣。
這些基本概念只是希望藥材食用者在選購上能更有信心,由於中醫藥材的服用還要牽涉到各人不同體質,故宜徵詢中醫師的意見再對症下藥,才是上策。
相關資料:《中藥材實用圖典》三采文化
相關報導:《保健》溫和中藥材甩肉不憂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